值得稱道的系列好書——品讀《玉融文庫系列叢書》第三輯有感
有幸成為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共同編著《玉融文庫系列叢書》. 第三輯,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最早的讀者之一。當我拿著沉甸甸的書稿,讓我頓時感到它的厚重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淺夏時節,用五天時間,翻閱開來,細細品讀,慢慢咀嚼,頓覺一襲暖流浸遍全身,一股清新高雅的溢滿真情的佳作,語言樸實,功力深厚。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讀完了這五冊的厚重之書,溫馨的暖流油然而生……《玉融文庫系列叢書》第三輯全書總共100多萬字,叢書包括內容分為:李馥(清)著的《居業堂詩稿》,鄭俠(宋)著、鄭兆福注釋的《西塘集》,魏秀仁(清)著的《花月痕》,王文杰著、俞達珠點校的《葉向高傳稿》,曹學儉(明)等譜寫的《閩劇曲牌音樂》全五冊。
《居業堂詩稿》全書共收入一千四百余首詩,內容十分豐富,除了感懷、應酬之類的詩作外,還有寫景、狀物、詠史、悼亡之類的篇什;《西塘集》收錄了鄭俠的“圖疏”和其相關奏本、文章以及其他可以佐證他人品的詩文;《花月痕》是清代繼《紅樓夢》之后的又一部長篇言情小說,共有52回;《葉向高傳稿》主要收錄了福清籍已故的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文杰教授的原稿和筆記材料共九章,俞達珠先生為此書進行了點校;《閩劇曲牌音樂》這本集子的主要來源是1953年7月由福建省文化局音樂工作室編寫的(未刊本)《閩劇音樂》(研究本),共收錄了幾百首原汁原味的閩劇音樂,多角度、多層面,擇其精華,記其特征,遵其原貌,比較完整地概述了福清古今歷史的輪廓。特別是某些重要篇章,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獨到見解,史料翔實、考證精當,或詳史之略,或補史之闕;又有一些獨具特色史料價值較高,不失為玉融文庫系列叢書. 第三輯存史資政、雅俗共賞的文史佳作。比較詳細地載錄了玉融文庫系列叢書的內容。一頁一頁地翻閱時,我不僅為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情節所感動,更為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為我們展開這一幕幕恢宏的歷史畫卷所感動。我不由得想,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已經是退了休的人,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如此不分晝夜地拼命寫作呢?
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的那種不服老的心態精神對福清文史資料編纂的那片執著和熱愛。我們也深知,搞政協文史資料不是做學問,是介于政治和學術之間,很多人不屑去做,但他們做的很要有一腔熱情!對文史工作的作用、意義、目的。通過對史料進行精心的整理、編輯、研究和出版,向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真實、生動、有感染力、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知識教育的好材料。記得《紅樓夢》中有句話叫:“事事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蔽膶W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火炬,就像每個人心靈田園和花鋤,只要努力開墾,辛勤地耕耘就會有回報。三位老師出版的多部文史、散文集或編著叢書就是最好的見證。
特別一提的是,正如該書在序中說:2013年初,中共福清市委宣傳部領導做出兩項決策,一是組織“玉融文化研究會” ,創辦《玉融文化》???,以挖掘、探索、研究、傳承和發揚玉融文化;二是籌建玉融文庫,組織力量搜錄編輯古代融人的各類著作和外地人著作中記載有關福清的文史資料的書目,然后“按圖索驥”,把搜尋得來有代表性的較有價值的典籍,分期點校整理,或收存于文庫,或刊印成書,提供給玉融文化研究會全體成員和玉融文化愛好者閱讀、研究。
據悉,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在最近開始著手編輯《玉融文庫系列叢書》出書的任務,雖然時間之緊,任務重,不言而喻,必須恪守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嚴肅、認真、負責的態度,對繁雜的資料進行鑒別、篩選和考證。要以科學的精神去偽存真,剔除不實之說,探求歷史真相。要忠于歷史的事實,客觀地記述歷史人物,做到不溢美、不貶損,有功講功,有過講過。但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晝夜兼程,提前完成了這項工作。
由此我想起了著名詩人艾青,想起了艾青那首《我愛這土地》里的一句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土地愛得深沉。是否,他們三位作為從事五十多年文史和文學創作的老作家,作為曾經經歷過福清文壇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作為福清文史和文學其中生機勃勃的一員,他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他們人無法企及的熱愛,他們對福清文史和文學有一種永遠割舍不去的情懷。正因如此,他們要把自己曾經親歷、親見、親聞的玉融文庫往事--挖掘記錄下來,他們要用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去展現玉融文庫的豐富多彩;他們要用自己全身心的期望,去展現玉融文庫文史資料良好薪火相傳。他們要為玉融文庫文史資料鼓與呼,他們要為玉融文庫文史資料的編纂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的進行廣泛搜羅整理,認真撰寫。目前,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即將與讀者見面了。他們執著追求、成績斐然,讓我等晚輩感到十分欽佩,我想趁著難得的機會多向文史前輩們學習。
我國歷代都有以史為鑒的傳統。黨和政府更為重視文史資料的征集和編撰。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在位時,熱心這項工作,退休后仍筆耕不輟,不斷做出新的貢獻。這本《玉融文庫系列叢書》仍以文史作品為主,兼收少量史志方面的論述。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為人誠實敦厚、執著敬業。
《玉融文庫系列叢書》的編纂者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系福清人,他們都是從不同崗位上退休的前輩,長期以來從事文字工作,對詩、詞、散文,無不通曉,而以文史的成就為最高。 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懷著對文史資料熱心的執著和堅持,多次采訪,傾聽老人的敘述,查找相關資料,四處詢問,各方求證,廣征搏采,歷經艱辛。在古稀之年,竟不辭勞苦而日夜伏案,終成此書,他們知識面廣,文學功底深,是一系列鴻篇大作,讓人刮目相看,《玉融文庫系列叢書》全書謀篇合理,文字流暢,史料翔實,引人入勝,是力作,佳作。這種嚴肅認真的精神很值得稱贊、學習。歷史本身是科學,不論寫人敘事,他們都出于史實,力求使記入志書、史書的資料,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這既是《玉融文庫》書中成功的編纂體例,選準切入點,開展與文史相關的視察、考察、調研活動,結合本地實際,注重以記述近代、現代的歷史和現狀為主,體現時代特點,把握時代精華,發揮地方特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三創新形式、創新手段,也是新時代、新形勢對文史編纂的需求。
留存原滋原味的回憶,再現具體鮮活的歷史,獨家一手史料,親歷親見親聞,集納內存資料之精華,聚合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力量傾心打造,《玉融文庫系列叢書》選編是五冊內容豐富、研究價值很高的文史資料集成,選入的文稿以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了福清立邑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過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名勝古跡眾多,向來為中外人士所矚目,福清市宣傳部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積極組織力量,進行當地文史資料的征集、整理、研究工作,特別是搶救一些瀕臨失傳的珍稀史料。在深入考察挖掘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精選出了這些史料。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留下的親歷親見親聞的文字,均已是絕再難求或已成絕筆的寶貴歷史遺產。
總的來看,《玉融文庫系列叢書》是深情回顧往事文史、令人蕩氣的好書。它既是對已逝的長者最好的追悼,也是對現有玉融文庫的最誠摯的祝福。書中的資料彌足珍貴,鉤沉補遺,頗有值得回味的現實意義。感謝俞達珠、王華民、魏名慶等老師為我們奉獻了這五冊厚重的書語言樸素、題材豐富,內容廣泛,文筆流暢,感染力強,雅俗共賞,是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文獻性和唯一性為一體的玉融文庫系列叢書。與其他單純復述史料為主的書籍相比,此書更具有參考價值和保存價值,能起到傳承文化、探究歷史、啟迪現實的作用。實屬我市一件盛事。我為他們編撰的新書出版祝賀,也為向讀者推薦高興。(嚴天生、施恭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