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溪龍眼:珍饈美味令人口齒生津
漁溪鎮不僅有“魚米之鄉”之稱,更有“龍眼之鄉”美譽。相傳,在清光緒十年至二十年之間(1884——1894年),漁溪人將興化一帶的良種與本地品種進行嫁接,遂繁衍出一代傳一代的絕佳果實。當下正是龍眼的收獲季節,漁溪鎮漫山遍野、溪頭圳邊、房前屋后盡是龍眼,著實惹人喜愛。
漁溪龍眼以其皮薄、核小、肉脆、口感好而負有盛名,數百年來為玉融百姓津津樂道。經省農科院測定,漁溪龍眼的含糖量達20-21%,其中大鼻龍含糖量竟達23%,高出省內各地及廣東龍眼的七個百分點。因而,漁溪龍眼幾乎讓所有品嘗過的人念念不忘。
在漁溪鎮,栽種龍眼樹成活率高、結果快、產量高,長果期可達百年以上,因此成為農民的首選果樹品種。據介紹,當地栽一棵龍眼樹,3年后即可產果,第4年產10斤,第6年產30斤,第7年產80斤,第8年后穩產150—200斤,此后產量逐年增加。在雙墩村壟底有棵老樹單產1355斤的一級龍眼,堪稱名副其實的“龍眼王”。而像這樣的老樹在漁溪鎮還有許多。
漁溪的龍眼樹為何能長出如此與眾不同風味的果實呢?據了解,這要歸功于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漁溪鎮地下水位高、沙壤土,山地多是粗骨性紅壤,保證了植物通風透氣性和水分的充足供給,因而非常適宜龍眼果樹的生長。同時,漁溪地處南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的交叉地帶,空氣中有效積溫高,使得龍眼果的含糖量勝出一籌。
由于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漁溪龍眼的收獲期已由以往的一個月延長至兩個月。為了錯開銷售高峰,讓更多的民眾在傳統的非龍眼時令,甚至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品嘗到龍眼,漁溪鎮果農對龍眼樹進行了品種改良,把過去傳統的一季掛果,改造為早、中、晚三個季節。
現在,市面上見到的漁溪龍眼主要有“大鼻龍”、友誼“106”、“九月烏”、“順豐本”、“東寶”、“紅核”、“立冬本”等優良品種。按其品種生長特性,漁溪龍眼的上市時間大致順序為:“大鼻龍”系早熟的品種,上市時間8月底——9月中旬,“白露”后一周結束;之后“順豐本”、“東寶”、“ 紅核”等接棒上市,形成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于10月初產生,友誼“106”(成熟期為10月6日),爾后是“九月烏”等品種接踵而至,上市時間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熟的品種為“立冬本”,顧名思義,成熟期為11月初的“立冬”季節前后,上市時間11月下旬至冬至。
漁溪龍眼上市,前后持續兩個半月之久,其生長期之長,是許多非長年生長果類所望塵莫及的??v觀漁溪龍眼,肉脆、味甜、汁多、甜而不膩、口感好是其最誘人的共性,此外不同品種還有各自的優點。
據當地果農介紹,“大鼻龍”特點是口感好、產量高,適應大眾口味。其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大鼻龍·”是漁溪龍眼的主流及支柱品種,約占漁溪地區龍眼總量的一半。
“九月烏”具有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的特點。其果實大,扁圓形,黃褐色,大小均勻,單果重14—16.5克,最大19克以上,果肉厚而質脆,汁多,味甜,鮮食或制干均佳。
“紅核龍眼”,該品種樹高大?;ㄋ氪?,果穗大,但掛果率低,遇雨水極易破裂,其果肉乳白色,半透明,肉質嫩脆汁多,味蜜甜,風味濃,種子大而扁呈紅色(故名紅核)。
“立冬本”品種特點是耐寒,掛果率高,肉厚甜度高,果實大,其果肉晶瑩剔透,厚而嫩脆,口感極佳。
在龍眼果豐收季節,整個漁溪鎮為之沸騰。如果你來到漁溪,走進農家小院、果園底下,你就會切身感受到豐收的喜悅。每天凌晨,當大地尚沉浸在黎明前的黑暗時,龍眼的交易市場早已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果農們摘下尚帶著露珠的新鮮龍眼,肩挑車載,一擔擔、一車車趕往早市,熱鬧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