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綿數百年盡顯樸素美
——探訪東張鎮道橋村古厝
“二房坻”全景
永不淹水的路
武舉的練功場
福清僑鄉報-福清新聞網2月23日訊(記者:高晶晶 顏陣寒) 青山環抱著古村,雙溪過村交匯。幾百年來,東張道橋村就在“過溪”和“道橋溪”的交界處繁衍生息,這里山美水好,宛如世外桃源,村里連接成片的古民居群,讓古村再添神秘的色彩。
這里沒有高墻、沒有飛檐、也沒有華麗的雕梁,只有古厝連理,瓦礫平整,盡顯山村的樸素之美。
相傳在康熙年間,晉江石獅水頭村人王文景因對朝廷不滿,舉家跋山涉水遷來東張過溪村,在過溪村住了有40年光景,見不遠的道橋村一帶層山環繞,溪水潺潺,自然環境優美,王文景認為這里是塊寶地,便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選定宅地之后,大興土木,便有了這座王氏祖廳,子子孫孫在此繁衍生息。
勤勞的王家人,踏踏實實地為美好的生活忙碌著,努力著……沒過多少年,道橋村的房屋一座座建起,古厝挨著古厝,瓦片連著瓦片。記者來到一處古厝群,遠遠望去就能感受到它的古老,這處古厝叫“二房坻”,建于嘉慶年間,王家一戶一子孫有3個兄弟,這處古厝屬于老二,人們便叫它“二房坻”。
古厝石頭有故事
記者走進“二房坻”,便置身在了一個露天的小場子里,鋪地的紅石磚布滿大大小小的裂紋,還有星星點點凹陷之處。村里的老者王芝榮告訴記者,這里是個練武場,在古代“窮人學文,富人習武”。當時,王氏家族興旺,“二房坻”里出了個武舉人,收了18個門徒,天天在此練功,踩碎了地面,凹陷之處便是他們留下的腳印。
走過練功場,眼前就是一條用巨石堆砌而成青石板路,石板規格相同,石板與石板之間沒有灰漿等黏合物,對縫嚴密,甚至連一個刀片都插不進去,記者不禁感嘆古人的手藝。相傳這些巨石是從千里之外的華石山,越過兩重溪,才運到此處的,古人通過手工打磨平整后,一塊塊背著、扛著碼進地里。
一條永不淹水的路
“二房坻”還有個神奇之處,就是它有一條永不淹水的路,這條路位于“二房坻”的最低處,古厝里的用水都排往這條路,路上沒有排水溝,沒有出水口,水流到這條路上就沒了蹤影,即使雨季水量大,走過這條路也不會打濕鞋面。
村里的老人說,老祖宗的智慧好,這條路有“玄機”!建這條路時,將路面挖了幾米深,先鋪上一層大塊粗石,再倒入厚厚一層碎石,最后鋪上青石板,水一來,就通過石縫滲入大地,自然就淹不了這條路!
王氏子孫在“二房坻”安靜歲月里度過了不知多少個春秋。1936年6月,“二房坻”遇到了“大劫”,土匪進村燒殺搶掠,“二房坻”淹沒在熊熊火海之中,就成了如今這般模樣。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溪河迂回曲折環村而過。如今,道橋村里居住著2000余人,王姓一族的生活依舊富足興旺。沿著古村的小道信步,自然成群的古厝讓人神往,美麗的風光令人艷羨,但最讓人沉醉的,還是延綿數百年的人間煙火,老房子的門終日敞開著,人們不急不緩地過著悠閑的日子,老人逗弄著孫兒,媳婦張羅著飯菜,農舍炊煙裊裊、農婦笑靨盈盈,淳樸氣息讓古厝充滿了活力,村民們樂居于此,享受寧靜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