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瑣憶
七十多年前,我來到人世間,出生地便是這個四面環海的東壁島。從此大海的一潮一汐,島上的一草一木,都在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記。而今年逾古稀,那年少時的過往瑣事,總是時時浮現在我的腦際,那么真切,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心動,令人浮想聯翩。
島名的由來
東壁島的名稱由何而來?或有文、武二解。
一種說法是當年戚繼光抗倭,取得牛田大捷,萬民額手相慶。戚將軍志得意滿,躍馬橫刀,舉頭東望,見有島立于波濤之間,以為可作抗倭壁壘,故以“東壁”名之。此即東壁島名稱之“武”解。是耶非耶?已無可考。
其實,“東壁”一詞還有一解。唐代張說在《恩制賜食于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一詩中,開篇第一聯就是“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這里的“東壁”一詞乃是指天上廿八星宿中主管天下圖書與文章的東、壁二星?!稌x書?天文志 上》:“東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圖書之秘府也”。張說在這首詩里用“東壁”二星比喻麗正殿人才濟濟,翰墨生香。東壁島得名若源于此,則東壁島開山始祖當為飽學之士也。此乃東壁島名稱之“文”解。是耶非耶?亦無可考。
石板條與杵臼
東壁島海濱村里有一座古老的四扇厝,大家稱其為“古厝底”,這是村里的祖屋。祖屋大門外有一門埕,埕邊有一塊約三米長、五六十公分寬的厚石板條。傍晚時分,村民們就坐在這塊石板條上談天說地拉家常。夏夜,孩子們就在這門埕上捉迷藏,看星象,或者“盤詩”、賽歌,好不熱鬧。離石板條二三米處,還有一個舊杵臼,村婦們常在這里舂米。就是這兩件很不起眼的物件,卻是島上的神圣之物。據老輩們說,東壁島的開山始祖便是用一根粗大無比的頂門杠,挑著這兩個物件來到島上安家的,從此便開始了世代的繁衍。我常想,據此兩件實物推斷,我們的始祖當不亞于追日的“夸父”,抑或如射日的“后羿”,否則,任誰也無法挑動如許的石板條與杵臼。
九使洞避難
打我小時候起,聽老輩們講往事,總免不了說到三場災難。最大的災難莫過于“日本亂”。所謂“日本亂”就是指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期間,福州淪陷,小日本的軍艦長驅直入,直抵東壁島;其次,便是“阿楻案”的株連,廿世紀四十年代,島上鬧土匪,土匪司令余阿楻是東壁島人,國民黨政府遂派出軍隊,以剿匪為名,魚肉百姓;第三便是“緝私案”,國民黨政府以緝私的名義,派兵上島,行兇擄掠,無惡不作。面對如上災難,島民們求告無門,只能掣婦將雛,躲入九使山巖洞中,祈求九使公保佑。九使公也的確沒有令村民們失望。每次災難來臨時,在九使洞中避難的村民總能安然無恙。特別是躲“日本亂”那一次,日本兵從艦上上岸,見村里空無一人,便到九使山上尋找村民的下落,那皮靴踩踏洞頂巖石的聲音,鬼子的吆喝聲,一陣陣傳入洞中,鄉親們大氣都不敢出。但折騰一番之后,毫無所獲,鬼子擔心海水退潮,軍艦擱淺,只好悻悻地撤出東壁島。于是鄉親們對九使公的信仰便更加虔誠了。
“飛爐”之說
九使山頂如今有一處題為“飛爐”的摩崖石刻。這“飛爐”二字隱藏著一段神奇的故事。傳聞在很久以前,村民們欲在山上建九使公廟,選好廟址,并用一些石塊壘了簡單的基座,然后將一香爐置于基座上。次日早上,上山的村民發現放在石基上的香爐竟不翼而飛了。于是四下尋找,最后在附近的“通天洞”內找到了。村民們堅信,這是九使公自己選擇的廟址,于是便在通天洞內建起了一座面積不過十來平方米,四周有巨石環護的“大山九使”廟宇。此廟建于何時亦無可考,唯有廟內清道光戊子年修建時功德碑仍保存完好。
如今,刻著“飛爐”二字的摩崖正下方,即是當年的飛爐之地。
雙侯護廟
通天洞里九使公舊廟門前,曾植有兩棵柿樹,真可謂拔地撐天,恰如兩名威武的衛士,護衛著九使公廟。
歷史以來東壁島上除通天洞之外,別無此樹。據說在龍田鎮范圍內也沒聽說有柿樹。故這兩株柿樹似是頗有來歷。查明史,知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沿途乞討時,幾難活命,忽見遠處路旁有棵柿樹,正值柿熟時節遂摘取充饑。明太祖登基后,為報柿樹活命之恩,遂解龍袍披于柿樹之上,并封其為“凌霜侯”,同時下詔各郡縣廣種柿樹。故有明一代,廣種柿樹已成規矩。九使廟前的柿樹莫非與這段史實有關?如是,則該廟的建廟歷史當遠早于清道光年間。是耶非耶,留待后人考之。
慘慘無奈,燕窩六斤
這是一封南洋寄回的家書里的一句話。
這封信的作者是當年島上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余桃仔。在解放前到解放初的相當一段時間里,島上識文斷字者寥寥可數,遇到舉凡紅白喜事,生子定時,親人遠別,書信往來,首先想到的便是請教桃仔先生。我小時候見到桃仔先生時,他已是殘疾人,著一身破舊不堪的藍布長衫,走路時一邊腳直挺挺的像犁地的犁頭在地面上向前犁去,借以勉強支撐著他骨瘦如柴的軀體。
那封信是他早年下南洋時寄給家人的。說的是他到南洋后,以一介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能時而給同胞們代寫書信或是請柬之類。同胞們或是覺得與文化人論錢有辱斯文,于是便免去“稿酬”一說,順手提一盒燕窩聊充“潤筆”。故而,生活依舊窮困,燕窩倒是積存了六斤??蛇@六斤燕窩既不能寄回來,又不便變現,于是便在家書中,以“慘慘無奈,燕窩六斤”道出自己的窘境。
真武殿里辦學堂
東壁島上有座道教宮殿——真武殿,位于茶腰與山利兩個村莊之間。殿前左側有一長形山包,貌似龜狀,謂之龜山;右側有一巖石,形如蛇頭,謂之蛇石。面對大海,腳踩龜蛇,真武大帝之威嚴可以想見。
解放初期,真武殿已近荒廢,成了東壁小學的校址。一九五八年,我在這里上高小,最初的教室就是在大殿東南角圍出的一塊地方。條件雖然簡陋,但那時的教師卻相當好。如解放前即在這里任教、擔任過校長,后輾轉在上薛小學、東營小學任教的余美棠先生,是東壁島山利村人,雖沒什么學歷,但幾可謂“學富五車”,被龍田學區譽為“活字典”,語文老師們凡有不解的文言文典故之類,無不向他請教。我在這里就讀時的校長薛行來、教師俞肇倫等均是很好的老師。俞肇倫老師是我的語文老師,他不但書教的好,字寫得好,彈得一手好琴,還會編導戲劇。一九五九年,龍田學區舉行各校文娛匯演,他在教學之余,編導了兩個節目:一是獨幕話劇《漁村之夜》,一是評話《模范干部兩黨員》。評比中,前者獲得學區匯演二等獎;由我演出的評話獲得一等獎的殊榮。
其實,遠在此前,東壁小學就建立過一個劇社,演過以與人為善,鄰里和睦為主題的閩劇《三家?!?。演員的組成很有意思:飾演私塾先生蘇義的是學校教員李修筠;飾演學童吉仔的是龍田鎮上頗具表演天才的學生何可奕;飾演吉仔母親的是北山(今海濱)村的多才多藝、吹拉彈唱俱通的農民余乃炎;參與演出的本校學生還有山利村的余乃玉、陳燦輝等。該劇的演出轟動全島。幾十年里,我一直不能想象,一個窮鄉僻壤校舍破敝的小學,何以能辦起這樣一個劇社?何以能把當地農民和鎮上的學生吸引到劇社中來?這個海島潛藏的文化魅力何在?
鄉村電影
在相當長的歲月里,東壁島民最高的精神文化享受莫過于看電影。而公社派出電影放映隊來島上的機會,一年最多也不過二、三次。遇到這樣的日子,那簡直就跟過年一樣。放映場就是東壁小學門前、龜山腳下的小操場。村民們用三根茅竹,兩豎一橫支起銀幕,馬達一響,膠片噠噠噠……我們這些孩子便在歡呼雀躍中進入劇情。
然而,時常會遇到意外。比如發電機出現故障,放映員再三努力仍不能奏效,于是只好等次日滿潮時,用船把發電機送到公社修理,說是修好再來,可這一修就不知何時再來了。
有一次放映隊來了,卻不是放電影,而是放幻燈片。大人們一聽便搖頭:幻燈?不就是“影戲”嗎?又不會動,又不會說話,有啥看頭!可我們這幫小孩,雖有些失望,但總覺得,就是幻燈片,也聊勝于無吧。于是,七八個小孩相約著,走了六華里的山路,看了一場《大鬧天宮》的幻燈片?;貋頃r,路上要經過一處叫“獅嘴嶺”的地方,因為不久前一位小孩病死就埋在那里??斓侥堑胤?,大家心里發毛,全都屏住呼吸,聽得到彼此咚咚的心跳聲。一個大點的孩子,壯著膽告訴大家:每人撿兩塊石頭,敲著石頭跑過去。他說:鬼就怕石將軍。于是,我們每人敲著石塊,高喊著:“石將軍!石將軍!”低著頭往前沒命地跑。幾十年后,那些在網上說什么“玩的就是心跳”之類狂話的年輕人,他們哪里知道,我們當年“玩”的是怎樣的一種“心跳”!
文盲社長
我父親是個徹頭徹尾的文盲。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自一九五四年被鄉親們選為村里互助組組長之后,他便“官運”亨通:成立初級農業社時,他被選為社長;成立高級社時,依然是海濱農業社社長;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他又是海濱大隊大隊長,后來便成了大隊支部書記。
雖然他一直在當“官”,但我知道他這個官當得有多難。一是因為自己是文盲,對任何一個上級指示、會議精神,都只能憑自己的腦袋瓜記憶,記得多少,傳達貫徹多少。二是村里太窮,建社時,全海濱村的固定資產(包括生產資料)折價一萬元人民幣。那時候,村民病了,要到龍田醫院看病,向社里支錢,好說歹說支兩角,三角,最多也就支個五角。這絕不是我瞎編,因為我父親是文盲,他沒法填“支錢條”,只要我在家就叫我填寫,填好后他蓋上章,就可去向出納那里支錢。其實我明白,出納的抽屜里,也沒多少元錢。我從那時候起就深味“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成語,到底有多苦澀。
對他而言,還有更難的事呢。比如“大鳴大放”的年代,他從社里抱了一捆舊報紙,給我一塊光餅,讓我替他寫幾張大字報。因為黨員干部是有任務要求的,他不能落后。又比如推廣普通話運動,上級給他發了個“胸標”,上面印著“推廣普通話運動督導員”。他戴著胸標滿臉無奈地拍拍我的頭,要我教他學普通話。我雖然小,但也知道苦笑:要他一個老實巴交、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民去推廣普通話,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夜校掃盲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農民中的文盲占的比例極高。因此,掃盲成了各級政府的一大重任。當時的農民,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吃罷晚飯,匆匆洗罷碗筷,便往夜校趕去。我的母親算得上是夜校的積極分子,她不僅晚上在夜校照著課本學,白天在家有時邊縫補衣服邊看著家里的門聯上的字學,沒多久,她就把全家門聯上的字都學全了。那時她每天都寫字,寫得十分工整,積了幾冊子的寫字簿,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我一直以此為憾。
說到掃盲,不僅是各級政府的任務,也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們作為在校學生,也經常在接受掃盲政策的教育。當時有首非常好聽的歌,歌名似乎是《好媽媽不愿做睜眼瞎》,我至今還能把全歌一字不差地唱下來:
太陽落山滿天霞,農村里老幼學文化。
媽媽想去上民校,弟弟太小纏住她。
好媽媽呀,她呀她不愿做睜眼瞎,不做睜眼瞎。
媽媽媽媽放心吧,我可以幫您學文化。
白天老師來教我,夜晚我就教媽媽。
好媽媽呀,她呀她不愿做睜眼瞎,不做睜眼瞎。
一支鉛筆一張紙,炕頭上學校開了學。
先教媽媽一二三,再教媽媽針線襪。
好媽媽呀,她呀她不愿做睜眼瞎,不做睜眼瞎。
這歌詞樸素、本真,歌的旋律優美流暢。我記得有一次在課外活動的操場上,不知誰輕聲哼出第一句歌詞,接著越來越多的同學跟著唱起來,匯成一次自發的全校大合唱。我們每個人都在唱著,也都在被歌詞、旋律,乃至被他人和自己的歌聲感動著……幾十年里,每當我憶起當時的情景,我便再一次的被感動?;叵虢昀?,有些所謂的明星大腕,用假唱來忽悠聽眾,用“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來給電視劇臺詞對口形的種種不堪。我猜想,這些人一定沒有經歷過我們這代人那樣的感動,因此,他(她)們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純真”,什么是“天籟”!
賣春聯
雖然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但由于母親的一再堅持,我們兄弟三人都被送進學校讀書。為了維持我們的學業,母親給我們分配了任務:每天早上天一亮便上山去拔兔草,家里養了好幾窩小兔,賣了小兔攢了錢,給我們交學費??墒悄悄觐^靠賣小兔攢錢,談何容易!所以每到學校催交學費時,我們兄弟總在被滯留的名單中。當時國家對我們這樣的家庭是有照顧的,我們的學費基本是半免的,但因為一家幾個孩子同時上學,經濟上的拮據,并非半免學費所可以解決的?,F在的孩子們恐怕很難想象,當時一支帶橡皮頭的鉛筆只有8分錢我們都用不起,只能用不帶橡皮的4分錢一支的鉛筆。如此一來,我們寫字時必須十分認真,唯恐寫錯;一旦寫錯,就只好用指頭沾著唾沫把字跡輕輕擦掉再寫。錯的地方一多,滿紙就花里胡哨的。
有一年春節前,我和同村的比我年長些的孩子叫余甫瑞的合伙買了幾張紅紙,自己寫春聯賣。村民們知道我們為了攢學費而賣春聯,都樂意向我們買。忙乎了十來天時間,記不得一共賣了多少對聯,只記得最后每人分了近二元人民幣,我們都高興壞了!要知道,對于當時的我們,那絕對是一筆“巨款”啦!
盤詩之趣
孤島的文化土壤無疑是十分貧瘠的。然而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會時不時地冒出一些具有超強活力的綠色生命。盤詩便是其中之一。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惫聧u的春秋佳日,也自有不一樣的勃勃生機。這時,三三兩兩牧童,騎在牛背上,或坐在九使山的巖石上,你一方我一方,說“咱們盤詩吧”。于是扯起嗓子唱開了:“油菜開花直直心,做人莫做奴才身。奴才做公……”這是一首雜詩,對方便也回他一首雜詩。如此往返不斷,盤到一方覺得這些雜詩沒什么難度,不夠過癮,便會適時唱道:“盤詩要盤古人名,古人扛銃去攻城,打你城門開不開,攻進《三國》見輸贏?!睂Ψ揭宦?,便不能再唱雜詩,而必須唱三國時的名人。盤到這份上,就要有一定的專業水平,所謂肚子里要有貨。于是村里的幾位盤詩高手,口袋里總備著一本詩本,隨時隨地見到沒見過的詩便抄錄下來,詩友們也經?;ハ嘟涣?、傳抄。這是盤詩的需要,在這種需要被不斷滿足的同時,他們的文化水平也在不自覺的提高。
遺憾的是,這種特別的文化傳播方式,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便不再有了,現在的孩子已不知道“盤詩”為何物了。
乒乓之謎
小時候看到村里大人們打乒乓球,覺得十分好玩。海濱村會打的人,我記得有余乃炎、余乃華等人。是誰教他們的,他們怎么學的,現在想來,仍然十分新奇。特別是他們打球時計分的語言,不是用漢語或阿拉伯數字的“1,2,3”,而是用“土——玩”、“數里——玩”、“數里——土”等語來計分。我那時小,不會玩,也不知道這計數是怎么回事。若干年后,直到我學習英語以后才知道,原來“土——玩”就是“2——1”,“數里——玩”就是“3——1”,“數里——土”就是“3——2”。如此一來,我就更納悶了——這些打乒乓球的大人們,他們充其量就是跟桃仔先生念幾年私塾,他們怎么學到英語計數的呢?而今,當年打乒乓球的那些人早已作古了,這個謎也就永遠只能是個謎了。
“牛山天”的故事
海濱村的后山有塊石頭,奇怪地杵在園中央,石頭并不大,也沒什么特別。奇怪的是,這塊石頭上刻著“牛山天”三個字,而這三個字,是東壁島歷史上唯一的一處石刻,其含義是什么卻無人能解。
我聽到“牛山天”的故事,其實跟這三個字并無直接的關系。話說百多年前,在“牛山天”所在的這塊地里,一位老農正在犁田,犁頭忽然撞上了硬物。低頭一看竟是一個罐子,打開罐子,發現里面盡是白花花的銀圓。就在罐子被打開之際,里面銀圓就像長了翅膀似的紛紛往外飛去,這位農民想抓也抓不住。情急之下,他揚起趕牛的竹鞭向空中甩去,打中了一塊銀圓。這塊銀圓從空中掉下來時正砸在他的小腿骨上,血流不止。此后,這個傷口就開始發炎、化膿、潰爛。他到處看醫生、療傷,把家里的錢都花光了,傷仍不見好。于是開始變賣東西,以至家徒四壁,最后不得不把那塊銀圓掏出來請醫買藥。待到傷治好了,那塊銀圓便也花完了。
老輩們跟我們說這個故事時,只是告訴我們:非義之財不可取。但我始終沒明白,在那個充斥著文盲的島上,是誰動念刻這方石刻?而全島唯一的這方石刻到底想要傳遞給后人什么信息?
黑色的11月27日夜
在老輩的東壁島民中,1957年11月27日夜絕對是黑色的恐怖之夜。就是在這個風高月黑之夜,一小股臺灣國民黨當局派遣的武裝特務,駕駛一艘機帆船潛入東壁島,在茶腰村登陸。這股武裝特務的任務,是抓捕農業社的社長等骨干,企圖借機引起混亂,破壞當時大陸正在開展的如火如荼的農業合作化運動。
這股特務進入茶腰村正在打聽社長家的位置時,恰與巡邏的民兵余乃進向他們問口令,特務們感覺不好,遂扣動扳機,飛出一梭子彈,民兵尚來不及反擊,就飲彈身亡。聽見槍聲,武裝部的其他民兵立即出動,并以火為號,報告島上其他村的民兵趕到茶腰村支援。特務們見勢不妙,匆匆撤出東壁島揚帆而去。
沒有想到的是,時過四十年后,我同福建師大藝術系的三位教授應邀聯裾在臺北舉行書畫展,旅臺的東營鄉賢余乃琨得到消息,便出面邀約了東營和東壁的在臺鄉親一道為我接風洗塵。我發現席間有一位鄉親始終沉默寡言。私下打聽,才知道他便是當年奉命引領特務們到東壁島的向導。我想,見到老家來人,他一定在為四十年前給家鄉帶來的不幸而懺悔。我于是舉杯向乃琨先生和眾鄉親說道,今天鄉親聚會,我們只敘鄉情,不談別的。大家聽了紛紛點頭,盡飲滿杯,舉座皆歡。
餐后,我同乃琨先生走出酒樓,在月光下漫步,我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家鄉的方向。乃琨先生問我是什么輩分?我說,我是乃字輩。他一聽,十分高興地拉著我的手說:“那我們是同輩兄弟了?!蔽业男念^不禁一熱,想起王昌齡的兩句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p>
山上的標語群
東壁島歷來是海防重地,海防建設一直是全島的工作重點。
還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就經常接受村里給我的任務,拎著一小桶石灰水,爬到山上的巨石上,用苧麻捆扎成的巨大的“毛筆”,沾著石灰水,刷寫著字徑比我人還要高的巨幅標語。當時最常寫的標語內容有“提高警惕,保衛海防”;“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注意盤查來往行人,防止特務破壞”……我記憶特別深的還有一條:“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對蔣軍俘虜的五項原則:一、不打不罵不侮辱;二、不搜腰包;三、愿意回家的發給路費……”這些巨幅標語分布在島上幾乎所有的巖石群上,形成那個年代獨特的海島文化,海上返往船只從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得到。由于用石灰水書寫,所以即使是晚上,只要有月色,也能看清標語的內容。
時過幾十年后,我的朋友們經常問我,到東壁島還能見到我當時寫的標語嗎?我只能告訴他們,歲月的風雨早已經洗去歷史的陳跡。但是,值得慶幸的是,當年我書寫標語的九使山諸多摩崖上,如今已經鐫刻上諸如趙樸初、梁披云、啟功、鄭乃珖、萬籟鳴等文化名人的手跡,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饋贈給東壁島的后代子孫。
民兵隊部
在上世紀全民皆兵,大辦民兵師的年代,東壁島上有四個民兵連隊,隸屬四個建制村。每個民兵連都有一個民兵隊部。凡三十歲以上的男性村民屬自衛民兵;三十歲以下的屬基干民兵?;擅癖旧弦归g要在民兵部隊住宿并輪流參加巡邏。
由于民兵的這種建制,村里的年輕人,只要一到十七八歲,就從家里搬出,加入民兵群里,白天上山、下海參加社(生產隊)里的生產勞動;晚上吃了晚飯就到民兵隊部去。他們在這里學習文化,學習時事、政治,學習軍事,參加軍事訓練,每天站崗巡邏。每年大年初三他們參加公社武裝部組織的刺殺、射擊等比武活動。1960年代,海濱村民兵曾連續幾年獲得全公社刺殺比武第一名的佳績。這里還是全村文娛活動最集中、最活躍的地方。每天晚飯后,出崗巡邏之前,隊部里總是琴音繚繞、歌聲不斷??梢哉f,東壁島一代代青年的成長、成熟,乃至人格的完成,都離不開民兵隊部。
青年的民兵們有理想抱負,也有責任擔當。作為始終沒有駐軍的海防前線,他們的存在是島民們安全的最可靠的保障。東壁島的大小山坡上至今留存的崗哨樓遺跡,記錄了他們當年的艱辛與成長。
獨特的船舶文化
每到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船只也一樣。不過,船上的春聯有它獨特的內容和形式。早年的東壁島,沒有如今的萬噸巨輪,更沒有遠洋船隊,就連機帆船都少見,只有木帆船。根據木帆船的形制有幾個地方是必得貼春聯的。比如大桅桿上要貼一幅條聯,聯文是“八面威風”;船頭的正前方,要貼一張菱形聯,聯文是“喝浪將軍”;船頭兩側的船眼睛下要各貼一小條聯,聯文是“龍目光彩”;在船尾舵桿上,要貼一聯,聯文是“萬軍主帥”;在進入船艙的艙門兩側要貼一對對聯,聯文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對聯文現在到處都在用,只要是商家。而我當年看見船上這副對聯時,我的感覺是,太貼切了,這就是專門為商船創作的對聯。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
而今的東壁島已不復當年的模樣。南北兩條堤壩像兩條歡騰的巨龍,把當年的孤島與大陸緊緊相連;當年沙灘上的木帆船,幾成古跡,代之以成排的遠洋船隊;九使山上新修的九使公廟,香煙繚繞,金碧輝煌;沿著新修的登云道步上山頂的觀海巖,福長平三地風光盡收眼底……故鄉已經今非昔比,地覆天翻。
然而,我依然熱衷于回憶,回憶那貧窮中苦澀的童年。因為我們的童年雖然貧窮和苦澀,卻不乏善良、正直、美好,不乏濃濃的親情、友情、鄉情。伴隨著回憶的,還有艾青的那句詩——“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